發(fā)布:2019-03-23 16:38:17 關注:22441次
一、工作單位介紹
加入超滑頂尖團隊,邀您一起用科技改變世界!
主營技術簡介
摩擦、磨損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。據統(tǒng)計,全球約1/4的一次性能源因摩擦而損耗,80%的器件失效由磨損而引起。帶來巨額經濟損失的同時,還造成環(huán)境污染甚至無可挽回的資源浪費。進一步,摩擦、磨損使得許多關鍵技術遇到發(fā)展瓶頸。
結構超滑有可能成為最具潛力的解決方案。這種兩個固體表面直接接觸并做相對滑動,摩擦幾乎為零的現象最早于1983年從理論上預見(m. peyrard),約十年后被日本學者重新發(fā)現并命名為超潤滑(superlubricity)。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觀察到結構超滑(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)是在2004年。由荷蘭科學院院士弗倫肯(j. frenken)領銜的團隊在納米尺度、超高真空、低速(微米/秒)的條件下觀察到石墨-石墨烯界面超滑。由于實驗條件過于苛刻,無法投入實用。并且,包括弗倫肯本人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都不僅認為,而且從理論上"證明"納米以上尺度結構超滑難以實現。
2008年,鄭泉水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微米尺度結構超滑。2012年,鄭泉水團隊證實了這是結構超滑,從而顛覆了人們的有關認識。弗倫肯(j. frenken)等在《化學世界》(chemistry world)(2012)上評價:"這是一個聰明的、經過仔細設計且極具勇氣的實驗。該現象發(fā)生在介觀尺度,立刻將這個現象的研究從學術興趣轉化到實際應用。("immediately brings it from academic to practical interest")。此后,全球性的結構超滑和極低摩擦研究都進入了一個加速增長期,研究者們在不同的系統(tǒng)中都觀測到了結構潤滑現象。
自2008年以來,經過十年契而不舍探索和研究,結構超滑很可能正處于產生顛覆性關鍵技術和源頭創(chuàng)新技術的前夜。這些技術的產生和應用將為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做出歷史性貢獻。
工作單位和地點
鑒于這種前瞻性認識,在清華大學和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,2018年9月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設立了超滑技術研究所,由鄭泉水教授擔任所長。其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是充分整合鄭泉水教授在結構超滑基礎研究、清華大學在多個技術學科(高端制造、信息技術、空天技術等)、深圳市在實體產業(yè)、和深圳清華研究院在技術孵化方面等的獨特優(yōu)勢,致力于結構超滑顛覆性關鍵技術和源頭創(chuàng)新技術的研發(fā)。
根據雙方選擇,可以進入清華大學或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工作。根據選擇不同,待遇和工作地點有所差別。
二、崗位職責
1.按要求完成微電子器件制備工藝,具體包括光刻(紫外曝光和電子束曝光等),薄膜沉積(磁控濺射、ald、pecvd和電子束蒸發(fā)等)和刻蝕(濕法、干法)等;
2.積極鉆研微加工技術,改善工藝缺陷,完善工藝參數和步驟;
3.記錄并整理工藝文件,保守公司技術秘密。
三、應聘條件
1.責任心強,好學上進,勇于探索并承擔富有挑戰(zhàn)的任務,具備工匠精神和團隊精神;
2.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(本科學歷需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),微電子、半導體或化學相關專業(yè)背景;
3.有mems器件加工經驗優(yōu)先;
4.身心健康,無影響工作或傳染性疾病。
四、其他信息
匯報對象:技術主管
所屬行業(yè):微納米制造
職位薪酬:面議
工作地點:北京,深圳
五、聯系人
感興趣的申請者請將上述申請材料發(fā)送至姜海洋(jhyang2016@tsinghua.edu.cn)
在收到申請人的上述材料后審核工作將立即開始。
【1】凡本網注明"來源: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于,轉載請必須注明,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【2】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,是本著為求職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【3】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。
其他教職工招聘